求學與求道不同,人世間的大覺者傳法與學校的教學也完全不一樣。學校教學的目的是教人獲得各種技能,傳授真道佛法的目的則是教人瞭解宇宙與人生的真相,並教人一套返本歸真的修煉方法。世間的技能必須廣學多聞才能見多識廣,佛法真道的修煉則都是專一修煉的不二法門,老子對這這兩者的關係理解是: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」,做學問自然是愈多愈好,如此才能增長見識;佛法修道,則必須放淡欲望、清淨無為,並且必須專一修煉,才能得道與開慧。(大紀元,2007)
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。
《老子道德經》第四十八章中說: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。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為。無為而無不為。取天下常以無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」意思是說:追求學問,就要求天天都學有所得,習有所成。而追求大道呢,只是要求每天儘量減少自己的欲望和行為。對自己的欲望和行為減之再減,堅持不懈地一直減下去,最後就可以達到無為的境界了。達到了無為的境界之後就會發現,已經沒有什麼事情不可以實現了。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!(大紀元,2007)
中華傳統文化中強調人要不斷學習的相關論述
中國古書中有很多關於「人要多學知識」的論述,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:
1.《論語》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」這是孔子對於學習的看法,認為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,而且學習能使人成為君子。
2.《大學》:「格物致知,誠意正心,修身齊家,治國平天下。」這是《大學》中提到的四個境界,其中「格物致知」指的是通過觀察事物來獲取知識,認為學習不僅是為了自己,還要為治理國家、平定天下而學。
3.《中庸》: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」這是《中庸》中提到的一句話,認為學習和思考是相輔相成的,只有學習和思考相結合,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。
4.《莊子》:「人之所以能,以其知之;人之所不能,以其不知也。」這是莊子的話,認為人能夠做到某些事情,是因為知道如何做;反之,不能做到某些事情,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做。因此,學習知識是能夠增加人的能力和智慧的途徑。
5.《詩經》:「學如不及,猶恐失之。」這是《詩經》中的一句話,認為學習像是追逐一件可貴的東西,一旦失去了,就難以追回。因此,要把握學習的機會,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。
綜合以上幾種觀點,中國古代的智者們都非常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,認為學習能夠使人更加聰明、更有能力,並且對於個人的修養、社會的進步都有積極的作用。
遠距線上教學平台https://cloudcms.club
有鑒於終身學習的重要性,學校提供了遠距線上教學平台https://cloudcms.club,讓學生可以自由學習當紅的專業,如Adobe系列軟體、雲端科技、平台建置、電子商務網站架設、Python程式設計與資料分析等,以培養自學習慣與能力,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。上述這些知識和技能,已成為各領域在網路多媒體時代必備的基礎。
此外,由於社會和科技的變革太快,職業需求也隨之不斷變化。因此,大學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具有進入市場的專業技能,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心智和人格,使其能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迅速適應,並具備終身學習的精神和能力,隨時跟上時代的脈動。